從占地十畝的小廠,到總占地面積150畝的上市公司,從蝸居小鎮,到生產基地落戶慈溪新興產業集群區、杭州灣新區和順德三龍灣,分公司布局華北、華南,子公司開到美國,中大力德用了近二十年。
在這二十多年的時間里,中國產業格局風云變幻,房地產、互聯網一時風頭無兩。很多曾經的同行都轉投“風口”行業的懷抱,而中大力德始終堅守自己的專業領域,聚焦制造業與自動化,成為國內見證行業發展的老牌企業。
老牌并不意味著守舊。中大力德董事長岑國建直言:不轉型、不升級,就等死。
從2004年依靠微型齒輪減速電機賺到第一桶金,到搭建起較為全面的電機、減速器、減速電機產品體系,再到生產“半個機器人”,跟隨整個中國產業的發展,中大力德一邊堅守著中國制造、專注核心零部件,一邊謀變、求變。
從電機到微型齒輪減速電機
1998年初春,“慈溪市中大電機廠”創立,這是中大力德的前身。當時的中大電機廠,只生產電機。
中大電機廠創立后的兩年時間里,民營經濟逐步發展,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。電機的技術逐漸成熟,準入門檻降低,國內廠商增多,產品價格逐年下降。僅靠電機,中大電機廠難以長久立于不敗之地。
2000年,創始人岑國建決心基于電機向周邊產品進行延伸,進行產品轉型。通過反復論證和深入思考,最終選擇了微型齒輪減速電機。
從產業鏈角度來看,微型齒輪減速電機屬于機械設備產業鏈的中游。在這個產業鏈中,上游主要是齒輪、滾動軸承、電機定子與電機轉子、螺栓和螺母等基礎零部件制造商,下游是醫療設備、教育儀器、農業機械、機器人、視聽設備等領域整機制造企業。
微型齒輪減速電機制造是承上啟下的環節,相當于是給機器人裝上“關節”,是機械設備產業鏈的核心環節。由于技術壁壘高,面向的市場非常細分,國內發展起步晚,當時微型齒輪減速電機的國產化率只有10%,市場話語權掌握在外資品牌手中。
對于大部分相對稚嫩的國內企業來說,這個領域很難進入,甚至“不值得”進入。
這時,技術出身的岑國建敏銳地察覺到,中國制造業未來對工業自動化的需求會越來越大。核心零部件因其較高的技術壁壘,恰恰適合成為企業構筑核心競爭力的利器。短期來看投入產出比偏低,但長遠來看,市場空間巨大。
功夫不負有心人,2001年,中大電機廠生產出了第一臺微型齒輪減速電機,2004年工廠取得可觀的盈利,這也成為岑國建創業以來的第一桶金。
現在,微型齒輪減速電機的國產化率已經達到98%,中大力德是該產品的國標第一起草單位,其產品銷量在全國位居前列。